漫谈端午

  • 【字号:
  • 阅读: 2208
  • 发布时间: 2019-06-14 14:35:48
  • 农历五月初五,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日,我们称之为端午节,又有“端阳节”、“重五节”、“龙舟节”、“天中节”等称谓。《风土记》里说:“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”这是“端午”一词最早的出处,“端”在古汉语里有开端、初始之意,“午”则属十二地支,农历以天干纪年,五月又为“午月”,“端午”一词就这样逐渐演变而来。

    民谚语: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毒醒,不安宁。”据历史记载,五月初五开始,蟾蜍、蝎子、壁虎、蛇、蜈蚣开始活动,蚊虫疾病横生,所以端午的大多习俗始于祛病防疫、消灾免难,加之对屈原、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纪念缅怀,形成了如今端午节的文化内涵。

    “蓝墨水的上游,是汨罗江。”不站在江边,难以体会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话,从古至今都不缺乏文人骚客对屈原洁志芳行的推崇,屈原本身就是端午节这一天最耳熟能详的故事。他本来是楚怀王的大臣,一度颇受重用,不料在朝中树敌,被进谗言,反遭流放,见朝政败坏,忧国忧民,写出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、《天问》等流传至今的佳作,后秦国攻陷楚国首都,屈原痛不欲生,抱石投汨罗江而死。传说屈原投江自尽后,楚国渔民纷纷前往汨罗江打捞,敲锣打鼓,生怕水中的鱼儿将他的身体啃食,把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,之后的每年,为了祭祀屈原,又怕蛟龙把饭团吃掉,便把糯米饭放入竹筒投入江中,等他们心中的屈原来食,后又演变为菰叶包棕,这也是包粽子的由来。

    端午还有一种说法,源自于南朝宗懔所著的《荆楚岁时记》,里面记载的五月初五竞渡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忠诚伍子胥。伍子胥屡屡谏言吴国夫差灭掉越国,夫差不以为然,反赐宝剑要他自尽,伍子胥对部下说:“死后把我的头挂在城门上,我要亲眼看到越国军队入城灭吴。”于是悲愤拔剑自刎。吴王夫差大怒,把他的尸体装入皮革,投入钱塘江,后越王勾践的大军果然兵临城下。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把尸体打捞起来安葬,尊称他为“河神”,并把尸体流淌过的江叫做“胥江”,那日正是五月初五。最早的龙舟竞渡就源于此,比屈原早了三百年。

    端午,有“七者”不可少,赛龙舟、包粽子、挂浦艾、沾雄黄、佩香包、饮午时水、立蛋,其中“三者”最有趣。

     

    赛龙舟

    胥江的龙舟竞渡始于伍子胥,汨罗江的龙舟竞渡始于屈原抱石投江。赛龙舟从古代的祭祀仪式,逐渐演变为最重要的民俗竞技活动,一直盛行于中国的南方河滨地区。赛龙舟,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项活动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内容的继承、审美观念的继承、艺术形式的继承及精神境界的继承。人们从赛前的祭祀典礼,请龙、祭神、求雨求顺,无不是对天地的崇拜;龙头、龙尾、龙身花色,无不是对历史的追寻。如今已全然进入高科技时代,人们未被点化的迷信思维慢慢退却,但只需沾染历史河流中的一滴水,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情怀就会被唤醒,不断与永恒拔河。“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,急鼓齐催,千浆竟发。两千年后,你仍然待救吗?不,你已是江神,不再是水鬼,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。百舸争渡,追踪你的英烈,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。”余光中先生这样写道。

     

    包粽子

    “牛角状”的粽子最为常见,之所以是这个形状,源于春秋时代的“角黍”。“粽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”苏轼眼中的端午,是有味道的,要让粽子香飘十里,必然要有好的菰叶配上好的糯米,开时清香,入口清甜。我们南方的粽子,是所有粽子里花样最多、味道最全的,各取甜咸,易荤易素,锥形角形,易大易小,箬竹叶是南方人使用最多的粽叶,有清热止血、解毒消肿之功效。北方则大多使用芦苇叶,偏爱甜味粽。“食”是中华文化恒久喜谈之事,人在天地间先要免除“燥郁”,用心“食”,才可成大事。

     

    沾雄黄

    雄黄,是端午一抹重要的色彩,沾雄黄有两种“沾”法。一是“内沾”,将少量雄黄浸泡于酒中,酿成雄黄酒,老人说定要在端午饮用,才可驱病妨害;二是“外沾”,一般用于不能饮酒的孩童,将雄黄粉末抹于耳、鼻、手,足间,清富察敦祟《燕京岁时记》里说:“每至端阳,自初一日起,取雄黄合酒洒之,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,以避毒物。”

     

     

    作者:张曦

    点赞:
      (0)
      分享:
      • 联系方式
      • 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林溪路188号云南建投发展大厦8楼
      • 电话:0086-0871-67206199

      • 集团微信

      • 海投微信

      • 手机网站
      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  2024 - 2027 Copy Rights 滇ICP备18002126号-1  

      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281号

      技术支持: 方森科技